喜报 |体育馆路街道被评为“2024年度北京市改革街乡镇”
近年来,体育馆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弘扬雷锋精神,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微改革”撬动“大治理”,以“微创新”惠及“大民生”,释放了地区发展新活力,打通了基层改革新路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了全面优化。
日前,体育馆路街道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评为“2024年度北京市改革街乡镇”。
一是“微”中有格局,加强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坚持党建引领弘扬雷锋精神推进未诉先办零诉求社区建设的19条实施意见。街道领导班子坚持重点环节靠前指挥、难点问题亲力协调,成立天坛东门治理专班、资源环境治理专班,对重点改革进度实时掌握,形成在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
二是“改”在小切口,坚持人民至上的改革方向。瞄准重点难点问题,从群众“身边小事”入手,从百姓“急难愁盼”破题,聚焦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通过小切口、小变革,推动实现大突破、大治理。
三是“创”出新活力,打通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街探索党员、居民代表发挥作用机制,开展“党员之家”“五好邻居”挂牌活动。梳理热心公益、年富力强的诉求人邀请担任环境监督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民情观察员,实现变对象为队伍;广泛动员各方企业、群众、辖区单位等力量,形成共治共享、深化创新的“大改革”工作格局。
一是健全常态化学雷锋机制。开设“雷锋讲堂”,邀请全国劳动模范、二十大代表、奥运冠军、航天专家、雷锋班班长等各界学雷锋代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每周一讲的形式推动雷锋精神进机关、进楼宇、进学校、进小区,并通过学分制鼓励地区干部群众积极转化学习成果。截至目前共开展119讲,线万余人次参与。
二是健全学雷锋活动激励机制。举办“感动体街·身边雷锋”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先后培育、挖掘了57名优秀个人和集体。通过身边的雷锋榜样,引领带动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三是健全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机制。重点依托“红砖阵地”党群服务中心和“暖蜂驿站”服务阵地,持续为地区新业态就业群体从业人员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服务,成立“体育馆路街道美团雷锋志愿服务队”,进一步引导新业态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加强统战工作站建设,团结和凝聚统战人士,为基层治理注入统战力量;筑牢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打造出具有街道特色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
2024年2月28日,在全市月度工作点评会上,街道领导班子集体亮相并向尹力书记汇报了体育馆路街道接诉即办和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尹力书记对体育馆路街道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街道社区干部落实“开门办公、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立即就办”的工作作风,2024年,体育馆路街道获得东城区2024年度“接诉即办”冠军奖牌。
一是形成以“三条干群连心线”为依托的“吸”诉求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并公布三条“干群连心线个社区以及综合行政执法队,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并广泛制作安装、发放公告牌、便民联系卡,确保居民能够第一时间直接联系街道社区。2024年以来,地区热线%,群众满意度有了明显提升。
二是形成以“三见三用”工作法为依托的“办”诉求机制。街道社区干部坚持上门了解、见面问需,每个热线诉求都力争做到“三必见”,即日常诉求,办件人员与诉求人必见面;疑难案件,包社区处级领导与诉求人必见面;涉否案件,主要领导与诉求人必见面。完善“三本账”,即建立错题本,定期复盘,引以为戒;形成习题集,按时复习,避免反弹;完善预习册,动态更新,提前应对。对于地区重点人、高频诉求人等群体,通过反复沟通做工作,跟居民拉近距离,把居民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把群众当作自己的家里人。通过这样的做法,解决和化解了居民多年的矛盾和怨气,很多重点人反而加入街道的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实现了“把难点变重点,把对象变队伍”。
三是形成以“螺丝钉精神”“钉钉子精神”为依托的“息”诉求机制。用钉子的钻劲儿和挤劲儿破解难题,梳理重复高发、历史遗留类诉求30余个,采取处级领导包案机制逐一跟进。围绕天坛公园东门游商、违规存包、共享单车乱停放等群众长期反映的问题,成立天坛东门整治专班,抽调街道、社区干部轮流值守,春节、清明、端午期间均实现接诉即办零诉求。开展“雷锋物业”创建活动,试行向物业派单机制,将热线办理纳入物业考核。在法华南里小区改造过程中,物业公司高效解决了居民诉求,小区上下水改造率达到97.6% 。体育馆路街道在全区物业管理月度考核综合排名中始终保持前列。
一是畅通力量下沉常态化机制。深化“网格化管理”,推进矩阵化治理模式,将8个社区划分为27个矩阵,将街道社区干部、楼门院长、“双报到”党员以及公安、工商、城管、消防等力量下沉到矩阵,确保“每个矩阵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矩阵中”,落人、落权、落责,推动一阵多员、一员多能,实现治理精细化、下沉常态化。充分利用“社区汇聚平台”系统,动态更新居民信息,及时掌握每家每户情况。矩阵干部、社工每天不少于2小时走访或联系居民,和居民群众“搭上线、通上电”,在走街串巷中发现问题,在入户走访中倾听民声,推动解决问题不出社区。
二是探索“员户”“五好邻居”发挥作用机制。开展“员户”挂牌亮身份活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社区议事、矛盾调解、监督检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就在身边。开展“五好邻居”评选、挂牌活动,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三是用好“三级吹哨”机制,畅通“五级循环”体系。针对涉及多部门、街道难以解决的天坛东门违建等问题,街道吹响攻坚克难哨,解决区域疑难杂症。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社区难以解决的房屋漏雨、地面塌陷等问题,社区吹响排忧解难哨,解决潜在问题挑战。针对群众关切、居民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充分发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居民吹响共治共享哨,解决社区自治难题。构建“五级循环”系统,小区、片区、矩阵、社区、街道五级协同解决问题,把问题矛盾化解在早、在小、在基层。在文明城区迎检、电动三四轮车清理、就业等工作中,全体党员干部下沉到矩阵,守土有责、相互补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用好“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实现解决问题不出社区。街道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援助整合一体,设立“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由班子成员带头接待来访居民,实现群体访、越级访“零发生”。
二是出台奖励办法,依靠群众打好防火、防汛阵地战。制定出台《体育馆路街道防火工作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防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防汛安全保障工作,夯实防汛基础台账,充实防汛物资储备,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加强应急处置演练,不断提升汛期险情应对处置能力。
一是让体育融入生活、触手可及,增强群众体育辐射力。街道坚持问需于民,利用拆违整治的空间不断填补地区健身空间,打造出四块玉健身乐园等一批群众喜爱的家门口健身乐园。同时,街道与国家体育总局建立长效沟通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体育科研机构、体育医疗等资源,推动形成具有体育馆路街道特色的全民健身模式,人民群众的体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二是让体育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增强体育品牌影响力。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社区志愿服务,举办“学雷锋 争先锋”6公里迷你“马拉松”暨第十四届社区体育文化节活动,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品牌赛事,服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举办“冠军榜样进体街 全民健身伴我行”跆拳道指导活动,通过冠军们的亲身示范和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地区居民的体育技能和健康意识,实现了竞技体育成果的全民共享。
三是让体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增强体育精神感染力。依托街道雷锋讲堂,以每周一讲的形式进行宣讲,分别邀请到体操伉俪吴树德、兰亚兰和郑凤荣等老一辈体育人以及热爱体育事业的各界代表讲述体育故事,在社区层面传承和弘扬体育精神,取得了热烈反响。街道始终注重从体育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引导广大居民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运用到工作生活的实践之中,推动体育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2025年是争先创优之年,体育馆路街道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探索群众诉求吸附渠道,发挥多元共治力量,深化弘扬雷锋精神,以德治引领自治,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治理的基层基础不断夯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